欢迎您访问Dogecoin精工轴承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HASHKFK

新闻资讯

Dogecoin常见问题

Dogecoin

Dogecoin - An open-source peer-to-er digital currency欢迎访问《中草药》编辑部网站!

作者:小编2025-04-24 12:08:57

  Dogecoin - An open-source peer-to-peer digital currency (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Dogecoin - An open-source peer-to-peer digital currency欢迎访问《中草药》编辑部网站!

  证候与方剂是中药有效性相关的两大科学问题。方剂是临床使用药物形式,证候是对疾病的总体描述。方剂多药物组成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模糊性,制约着方剂效应的系统性评价、药效物质基础的确认、方剂疗效机制的科学阐释。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融合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整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多组学关键技术,实现揭示证候生物学本质,构建方剂疗效精准评价体系,从而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的方剂体内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作用机制,将有效性说清楚、讲明白并用的上。综述方证代谢组学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以及近年来该理论方法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以促进方证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更广泛的应用。

  以外观性状、醇溶性浸出物含量、23-乙酰泽泻醇B、23-乙酰泽泻醇C、24-乙酰泽泻醇A和泽泻醇B作为评价指标,对炮制过程中盐水用量、麦麸用量、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进行考察,通过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复合加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联合单因素实验与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确定盐麸泽泻炮制工艺的最佳参数。基于优选工艺制备样品后,通过ip脂多糖建立小鼠小肠炎症模型,系统评价盐麸泽泻对小鼠的行为学特征与体质量动态变化、血液指标的影响、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回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的释放水平以及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p-IκB)和核因子κB p65亚基(nuclear factor kappa-B p65 subunit,NF-κB p65)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MS-II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HPLC分析方法,探讨炒九香虫饮片、标准汤剂与配方颗粒间的指标成分转移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炒九香虫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比较。通过计算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评估各成分的气味贡献度,以确定关键气味成分;结合NIST05a数据库和多元统计分析,分析挥发性成分及气味变化规律。

  在正、负离子模式下,从温胆汤鉴定和指认出121种成分,包括23种有机酸类成分、69种黄酮类成分、4种氨基酸类成分、5种香豆素类成分、6种三萜皂苷类成分和14种其他成分。以PLS-DA、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分析不同工艺间的相对含量显著性差异成分,共鉴定出古代煎煮工艺(ancient decoction process,ADP)与现代煎煮工艺(modern decoction process,MDP)之间的13种差异性成分(包括蔗糖、水杨酰葡萄糖醛酸、苯甲酸、芸香柚皮苷、橙皮苷、新香叶木苷、新橙皮苷、甘草素、金柑苷、枸橘苷、柚皮素、橙皮素、6-姜辣素),以及MDP与现代醇沉工艺(modern alcohol precipitation process,MAPP)之间的8种差异性成分(柠檬酸、蔗糖、戊酮酸、葡萄糖酸、奎宁酸、黏液酸、水杨酰葡萄糖醛酸和新橙皮苷)。

  建立了15批HGWD基准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4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比对,确定其中3号峰为芍药内酯苷、4号峰为芍药苷,5号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8号峰为香豆素、11号峰为肉桂酸、12号峰为桂皮醛、14号峰为6-姜辣素;各批次间相似度均≥0.904,可聚为2类,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4.205%;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芍药苷、肉桂酸和桂皮醛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03~0.920、16.452~28.520、0.344~0.866、0.842~1.735 mg/g,HGWD饮片-基准样品的转移率分别为23.480%~38.717%、36.468%~53.193%、20.054%~33.694%、2.782%~4.570%。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1 mg/kg)组和小青龙汤低、中、高剂量(1.46、0.73、0.36 g/kg)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烟草提取物联合脂多糖鼻内滴注法构建COPD模型。连续给药4周,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采用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对照组、模型组和小青龙汤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对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环磷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小鼠脾脏注射结直肠癌MC-38细胞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模型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组和黄芪多糖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给药21 d后,通过活体成像仪评估肝转移情况;收集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考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qRT-PCR检测肝脏组织EMT相关基因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和EMT相关蛋白表达。

  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Aq(1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检测波长分别为220 nm和345 nm,柱温15 ℃,进样量为2 μL。通过建立不同基原十大功劳木指纹图谱,同时测定十大功劳木中的4个指标成分,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方差分析对不同基原十大功劳木作差异性鉴别研究。

  收集5省16批次肉豆蔻样品,以去氢二异丁香酚和β-谷甾醇为内参物,采用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QAMS)法同步测定肉豆蔻中安五脂素、肉豆蔻木脂素、去氢二异丁香酚、利卡灵-B、丁香酚、异丁香酚、肉豆蔻醚、榄香脂素、β-谷甾醇和豆甾醇含量,同时对其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进行定量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肉豆蔻进行聚类分组,以因子分析主成分综合得分高低对样品质量优劣进行排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挖掘影响肉豆蔻产品质量的主要潜在标志物,同时构建加权TOPSIS质量优劣评价模型,对肉豆蔻质量差异性进行综合评价。

  安五脂素、肉豆蔻木脂素、去氢二异丁香酚、利卡灵-B、丁香酚、异丁香酚、肉豆蔻醚、榄香脂素、β-谷甾醇、豆甾醇分别在8.55~427.50、7.17~358.50、4.85~242.50、0.14~7.00、0.53~26.50、3.55~177.50、2.97~148.50、6.45~322.50、0.36~18.00和0.22~11.00 g/mL线%(RSD<2.0%);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良好,外标法与QAMS法所得含量结果无明显差异。16批样品聚为3类,产地相近的聚为一组;安五脂素、榄香脂素、肉豆蔻木脂素、肉豆蔻醚、去氢二异丁香酚、β-谷甾醇和异丁香酚可能是影响肉豆蔻产品质量主要潜在标志物;因子分析与加权TOPSIS模型样品质量优劣排序结果基本一致。

  在生态变迁和商业化背景下,道地药材的质量问题近年来受到质疑。探究道地药材高质量的成因,是恢复其历史名誉与提升中药材整体质量的重要课题。以韧性理论与生态胁迫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了种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道地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逆境会促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适应性变化,进而对其有效成分的积累、药理特性等质量相关因素产生影响。在逆境中,中药植物展现出抵抗力、适应力和修复力3种韧性,韧性是药材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研究进一步发现,适度逆境在药材质量形成中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轻度逆境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相对有限,重度逆境则可能导致质量下降。此外,药材种质的优劣也决定了其在不同逆境程度下质量变化的幅度。为了全面理解和把握道地药材的质量问题,必须深入解析种质与逆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种类繁多、化学结构多样且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用价值。中药有机酸类成分的提取及分离纯化是后续药理药效、分子机制、新药研发等的研究基础与难点,目前相关研究的文献体量较大,涉及的提取方法包括热回流提取、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及这些技术的联合使用;分离纯化主要依靠大孔树脂、硅胶、葡聚糖凝胶等传统柱色谱及色谱联用技术,及高效的色谱新材料、分子印迹技术、膜分离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等新型分离技术。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已有技术的拓展性使用、联合使用及工艺参数优化,未来应着力于开发及应用高效、绿色的提取及分离纯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聚焦解决中药有机酸类成分新药转化存在的瓶颈问题,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肾组织损伤向终末期肾病演变的关键环节,其严重程度与临床预后直接相关。在RIF病理中,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yoF)被认为是引发肾结构重塑和肾功能下降的核心效应细胞。慢性炎症反应以及生长因子与纤维细胞因子的异常活化能促进MyoF募集,导致肾组织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聚焦RIF中MyoF的多元起源与激活机制,探讨了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骨髓源性细胞向MyoF转化的条件与过程,并归纳了中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通路、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通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通路、刺猬信号(Hedgehog)通路等关键路径抑制MyoF激活,治疗RIF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防治RIF的具体机制及其多靶点优势,以期为中药精准治疗RIF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药用植物细胞外囊泡(medicinal plant-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MPEVs)是由药用植物特定部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结构,包裹有丰富的核酸、蛋白质及小分子化合物等活性物质。因其具有高安全性、低成本及高生物活性等优势,作为一类新型功能药效成分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MPEVs在癌症治疗中具有独特的抗癌活性和肿瘤靶向性,而且还能作为药物载体降低传统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而迅速成为纳米医学的研究热点。系统地介绍了MPEVs作为药效成分和递送载体的应用、提取分离方法、储存条件,以及在癌症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全面展现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巨大应用前景。最后,提出MPEVs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旨在进一步推动其在癌症治疗以及其他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应用,为未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目的 对连接黑三棱初生代谢及次生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进行基因全长的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方法 以黑三棱总R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黑三棱PAL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DNAMAN软件和ExPASy在线分析等方法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GenBank注册号为KF633470,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全长为2 413 bp,包含一个2 151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716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8×105,等电点为4.84,无信号肽,含有PAL酶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G。结论 首次克隆并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为黑三棱药效成分生源合成途径的阐明和改善中药材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分离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affeoyl CoA 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基因(DoOMT)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三维建模等分子特性;用DNASTAR 6.0和MEGA 4.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分离到DoOMT(GenBank注册号KF876839),cDNA全长1 005 bp,编码一条由23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2.708×104,等电点5.03;DoOMT蛋白不含跨膜域和信号肽,具有氧甲基转移酶family 3、甲基转移酶的保守结构域(13~238、31~238)和8个保守基序;DoOMT与植物CCoAOMTs蛋白一致性为49.4%~78.7%,所在分支隶属于CCoAOMTs分子进化的1b类群,与单子叶植物香草亲缘关系最近;DoOMT基因转录本在石斛根、茎、叶器官中为组成型表达,茎中相对表达量较高,为叶中的4.562倍,根和叶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基因DoOMT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铁皮石斛次生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目的 分析根腐病三七根内细菌的多样性。方法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经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16S rDNA后,分别用Rsa I和Hin6 I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和DNA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分属于8个类群,依占总菌数的比例分别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2.47%、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5.62%、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5.62%、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4.49%、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1.12%、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1.1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12%及肠杆菌科的一些属58.43%。结论 泛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根腐病三七根中的两大优势细菌类群。

  目的 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4种旋覆花属药用植物的8个样本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13个样本。用MEGA5.0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各序列变异位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ITS2的长度为210~212 bp,变异位点为60个;旋覆花药材2种不同来源药用植物有3个变异位点,与其他同属6种植物有13~43个变异位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旋覆花药材的不同基原样本各聚为一支,能很好与其他6种植物区分;旋覆花Inula japonica、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总状土木香I. racemosa、土木香I. helenium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远小于与羊耳菊I. cappa、赤茎羊耳菊I. rubricaulis、显脉旋覆花I. nervosa、泽兰羊耳菊I. eupatoerioides 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结论 ITS2序列能够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鉴定和Flora of China对羊耳菊、赤茎羊耳菊、显脉旋覆花、泽兰羊耳菊分类修订提供一定的分子证据。

  摘 要:目的 获得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全长基因,分析该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组织部位,以及缺氧胁迫处理后的该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利用cDNA文库筛选获得丙酮酸脱羧酶SmPDC基因全长,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SmPDC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及缺氧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的SmPDC基因由2 19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05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485×104,等电点pI 5.49;半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丹参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缺氧胁迫处理会诱导该基因的表达,随胁迫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 白花丹参SmPDC基因是PDC家族新成员,其功能与植物耐缺氧代谢途径有关。

  摘 要:目的 在不同海拔进行当归Angelica sinensis生态适应性实验,探索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方法 通过田间实验测定当归阿魏酸量的变化和生理生化指标、光合参数、生态因子。结果 当归根中阿魏酸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海拔2 780 m处理比海拔2 360 m处理高14.5%,差异显著(P<0.05)。分析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表明,降雨量(r=0.898 8)和温度(r=?0.799 1)是关键生态因子,可溶性糖(r=?0.974 9)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r=?0.840 8)是关键生理生化因子,湿度(r=0.969 9)和光合活性辐射(r=0.946 7)是关键光合参数因子。结论 适当升高种植海拔,增加降雨量和湿度,降低温度和可溶性糖量均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的转化积累。

  目的 分析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为山药种质资源分子鉴别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PCR克隆扩增ITS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Clustal X(v1.83)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v4.1)计算序列核苷酸比例及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ing tree,NJ Tree)和最大简约树(Maximum parsimony tree,MP Tree)。结果 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全长为558~594 bp,其中ITS1长度为141~165 bp,ITS2长度为146~158 bp;ITS序列存在大量的转换、颠换,转化/颠换比率为5.347,ITS1和ITS2序列均显示102个变异位点;14种山药种质K2-P遗传距离为0~0.517 2;薯蓣Dioscorea opposita、褐苞薯蓣Dioscorea persimilis、日本薯蓣Dioscore japonica关系亲密,组成单一支系;参薯Dioscorea alata与山薯Dioscorea fordii关系亲密,聚为另一分支,并位于发育树基部。结论 ITS序列系统树为澄清山药类资源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序列中丰富的变异位点为多基原山药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影响。方法 采用接种量、通气量、蔗糖浓度、光照强度等单因素试验设计,烘干法测定生物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量,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 在生物反应器培养条件下,利于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培养基组分为:1/2 MS基本培养基添加1.0 mg/L NAA、5%椰乳、3%蔗糖,pH值为6.0。接种量为40 g/L,采用孔径为15 μm的多孔喷头,通气量用1.0 L/min和0. 5 L/min交替使用以及光照强度为2 000 lx等培养条件有效地提高类原球茎增殖系数和多糖量。结论 不同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长、多糖的变化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物量和主要药用成分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的 对栽培太子参的遗传多样性与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太子参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太子参12个栽培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并用HPLC测定各种源药材中太子参环肽B的量。结果 10条ISSR引物扩增出8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3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9.0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0.257 9,Shannon’s多态性指数(I)平均值为0.388 4,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74 1,种源间基因流(Nm)为1.323 8。基于遗传一致度,12个种源可聚为3类。太子参环肽B量在种源间和种源内个体差异较大,种源4的太子参环肽B量(0.049 4%)明显高于其他种源,且种源内变异系数(9.51%)较小。结论 栽培太子参各产地间的换种及其生物学特性是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丰富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太子参环肽B量,种源3和4种质资源优良,适宜作为太子参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品种选育的对象。

  目的 建立紫背金盘Ajugae nipponensis愈伤组织诱导体系,筛选出具较高再生率的植株发生途径,旨在构建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方法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茎尖、带芽茎段和花序为外植体进行实验。结果 花序是较适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在MS+6-BA 0.1 mg/L+2, 4-D 1.5 mg/L中可在1周内诱导出愈伤组织,2周后即分化出绿色小芽丛;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愈伤组织芽丛再生率高达100%,再生系数为4.10,4周后增殖倍数5.0以上;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 MS+NAA 1.0 mg/L,3周后即可获得再生植株,生根率100%;生根苗移栽至排水良好的沙土中,成活率100%。结论 紫背金盘不同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花序愈伤发生率最好,是最适宜的外植体;本研究为保护紫背金盘野生资源和发展人工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遗传转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目的 microRNAs(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适应和代谢调控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利用地黄EST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新的地黄miRNA,为今后地黄miRNA的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本研究根据miRNA 家族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将miRBase数据库中的已知植物miRNA与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的93172条地黄EST序列进行同源比对,按照miRNA前体应具备的标准进行筛选。结果 预测到分属于8个家族的8条潜在地黄miR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8条预测的miRNA进行了检测,证实8条miRNA在地黄中真实存在。随后利用软件对8条地黄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发现其靶基因主要编码与地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胁迫响应等过程相关的蛋白。结论 新预测的地黄miRNA及其靶基因为今后研究它们在地黄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目的 优化大花红景天再生体系并建立抗性筛选最佳条件,为建立大花红景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方法 以大花红景天叶片为外植体,观察再生过程各阶段在不同配比的6-BA、NAA、IBA诱导下的诱导率及生长状况,并利用梯度筛选出外植体对卡那霉素(Kan)和抗潮霉素(Hyg)的抗性。结果 MS+3.0 mg/L 6-BA+1.0 mg/L NAA+700 mg/L L-Pro为叶片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化率达到92%;MS+700 mg/L L-Pro为根培养基;200 mg/L Kan,10 mg/L Hyg为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的最佳筛选压;培养过程中添加10 mg/L Vc能有效抑制酚类物质的外泌。结论 优化了大花红景天植株再生体系,筛选出适宜于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体系的Kan和Hyg筛选压。

  目的 对菊科药用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进行分析评价,为该药用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测定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氨基酸类、核苷类、黄酮类及有机酸类成分的存在及其量。结果 氨基酸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的根、茎、叶中检测到13种氨基酸,总氨基酸的量分布顺序为:根>叶>茎;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叶中检测到4种核苷,茎和根中分别检测到2种核苷,总核苷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黄酮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类成分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其中叶片所含黄酮类成分量为9.94%~18.66%,根中质量分数为5.88%~8.02%,茎中质量分数为3.98%~5.41%;有机酸类成分分析表明,总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叶中质量分数为2.44%~4.94%,根中量为1.89%~2.64%,茎中质量分数为1.20%~1.48%。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量发生动态变化,在菊花采摘后达到高峰。结论 菊非药用部位尤其是叶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在采摘花序后为资源丰产期。该研究结果为菊花采收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目的 为了明确内源多胺是否介导真菌诱导子诱导白桦三萜的合成。方法 将40 μg/mL线 mmol/L腐胺(Put)和2 mmol/L多胺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D-Arg)添加到培养8 d的白桦悬浮培养体系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比色法分析多胺量和三萜量。采用药理学和恢复实验分析多胺在真菌诱导子诱导白桦三萜合成中的作用。结果 真菌诱导子或Put处理后,白桦悬浮细胞中的多胺量、三萜量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处理24 h时,三萜量达最大值,分别增加了68.54%和30.34%。真菌诱导子和Put共同处理虽提高了三萜量,但其产量却低于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真菌诱导子和D-Arg共同处理后三萜量低于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处理24 h时降低程度最高,为40.57%。恢复实验发现,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真菌诱导子、Put以及真菌诱导子与D-Arg对白桦三萜合成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多胺介导了真菌诱导子促进白桦悬浮细胞中三萜的合成。